會員登入
註冊會員

週休三日:人資觀點下的挑戰與契機

週休三日:人資觀點下的挑戰與契機


週休三日:人資觀點下的挑戰與契機

近來「週休三日」的議題在台灣人資圈掀起不少討論。歐美國家如英國、冰島及西班牙,都曾進行縮工時實驗並獲得正面迴響;日本微軟、松下電器等企業也曾推行四天工週,顯示國際間確實有成功的參考案例。另一方面,台灣目前因產業結構、關稅及供應鏈影響,出現「被動式」縮工時的情況。此外,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當下,週休三日也逐漸成為部分企業的「留才政策」,以改善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。

然而,若台灣企業要實際推動,仍需審慎評估法規限制、工作設計與產能維持。以下提供兩個面向的解析:

一、週休三日要注意的台灣法規

在台灣,《勞基法》對工時及休假有明確規範:

  1. 正常工時上限:每週 40 小時為上限。若要實施週休三日,須重新配置每日工時,避免違反法定總工時規範。

  2. 彈性工時與變形工時:現行制度依公司產業屬性而有「二週變形工時」、「四週變形工時」或「八週變形工時」等工時形態,企業可在合乎規範下調整休假與工時配置,但需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。

  3. 加班費與休息日計算:若因業務需求調整至四天工週,需避免產生過量加班,否則不但違法,還會使「週休三日」失去本意。

    👉 重點提醒:企業在推動前必須先檢視是否需修訂工作規則,並與勞工代表或工會充分協商,確保符合法規與勞資共識。

二、休息日增多,如何維持工作品質與效率
週休三日的價值不僅在於「少工作一天」,企業經營的關鍵在於「如何用四天完成五天的工作量」:

  1. 工作設計優化:透過流程簡化、數位工具導入、例行性任務自動化,減少無效會議與重複性行政作業。

  2. 績效管理轉型:從「工時導向」轉為「成果導向」,強調輸出與產出,而非員工在辦公室的時間長短。

  3. 團隊合作與溝通模式:需要更高效的資訊流動,例如清晰的專案管理工具、跨部門協作規範,避免因少一天上班導致溝通落差。

    👉 重點提醒:週休三日不是「少做一天」,而是「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」。


給老闆與人資的三個建議

  1. 從試點開始,而非全面推行
    先選定單一部門或專案團隊試行,蒐集數據(如績效、工時、員工滿意度),再逐步調整擴大。

  2. 設計配套制度
    不僅是排班調整,還需搭配「績效考核調整、彈性工時設計、內部溝通管道」等措施,讓週休三日不只是表面政策,而是有效制度。

  3. 重視組織文化與心理安全感
    員工若擔心「休三日會被認為不努力」或是「即使休息仍要在家中處理工作」,制度將形同虛設。管理者應清楚傳達「效率與成果」才是評估標準,並建立信任文化。

週休三日絕不是一種單純「放更多假」的政策,而是一場涉及 法規、制度、文化與效率 的全面挑戰。
若能妥善規劃與試行,台灣企業有機會在人才競爭上建立差異化優勢,讓「週休三日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實際的組織升級契機。


關注最新動態

關注策識永續人才管理顧問,獲取最新的動態與資訊

發表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