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遣通報可以在資遣的前10天或後3天 如果補件的話一定要在後3天嗎?如果忘記怎麼辦 最好還是可以在3天以內 比較保險的做法,建議人資在處理資遣這件事情的時候 不要去壓10天,而是確認要資遣就先資遣通報 已經通報取消沒有關係,處理上可以避免罰則
資遣通報可以在資遣的前10天或後3天 如果補件的話一定要在後3天嗎?如果忘記怎麼辦 最好還是可以在3天以內 比較保險的做法,建議人資在處理資遣這件事情的時候 不要去壓10天,而是確認要資遣就先資遣通報 已經通報取消沒有關係,處理上可以避免罰則
要怎麼挑選功能完善的HR人資系統 考勤薪酬系統如下:排班計薪、加班費、國定假日、颱風天 特別注意的是,如果是服務業、餐飲業、醫院排班上比較混亂,有沒有依個人單點去作調班,因為很常在實務管理的時候,明天或後天某個人員要幫他調班或是不同的人的時間我們要做調動,有些系統會要求整筆灌入就會非常不方便
在現今高度競爭、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,中小企業若想在夾縫中求生存,進而茁壯成長,除了穩健的營運模式與市場策略外,「人」無疑是最關鍵的資產。而在「人」的管理與發展上,企業常見的兩個領域——人力資源管理(簡稱人資,HR)與勞資關係(勞工與資方之間的法律規範)——雖看似相近,實則涵義大異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為何對中小企業而言,「懂人資」遠比「懂勞資」更為重要,並解析背後的管理思維與實務效益。
33.資遣通報跟預告有什麼不同 資遣通報來自就服法的規範 資遣預告來自勞基法的要求 容易做到預告而沒做到通報 未滿三個月的員工,忘了通報的部分容易出現爭議 發先得當下,去電函當地主管機關說明原因 以補行公文的方式,大部分仍是予以通榮的
28.該準備些什麼迎接鄧巴數原理 組織的分裂,成長過程中如何調節 讓企業主提前知道,組織發展來到一定的程度 準備做哪些改變來迎接鄧巴數原理 7個人以上:組織專業分工 30~40人:組織開始部門化,提高工作品質 100~150L組織分層的結果,掌握工作內涵 讓中小企業老闆有心理準備會遇到的問題
有一個客戶是人力資源全託管 長達半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運用三個月找到合適的人員 找不到人才怎麼辦,還有這一招 跳脫了所有傳統的招募管道 運用了人資人員最容易捨棄的管道 就是就服站及里長模式 不要被知名的招募管道所影響 而是思維我們這邊的環境適用哪一種
培育員工是基層主管的工作,而不是資深員工的工作 不應該用年資來定論他 找到單位當中表現最符合你對於績效的期待 且有足夠的耐心及意願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給予適當的獎勵 而不是讓資深同仁覺得這些事情都一直推給我,也沒有任何的利益 對資深同仁而言是不公平的
教練領導力工作坊~ 探索情緒與溝通技巧在領導中的重要性 在日新月異的AI時代,你是否在面對團隊領導及管理困境時感到鬱悶與憂愁?公司面臨轉型或二代接班的無力感?恆霖博士歷經十年的時間培養出超過50位的專業教練,出版了「Coach領導學、Coach父母學、晤談的力量」...等教科級教練專業書!透過本工作坊帶你看見教練的始源,及如何一步步看見教練的驚艷之處。立即報名,開啟你的領導之旅!
一定要簽勞動契約 1. 跟員工約定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 2. 公司管理制度的延伸(要達到什麼績效目標) 3. 建議不要下載公版勞動契約,而是在公版契約的基礎上設計該職位的契約簽訂內容 不管公司人數是否超過30人,都建議讓公司的管理文件化
27.一個完整的人資部是如何運作的 人力資源基礎 生產力的資料 基礎工作結合需求而設計出制度 實施計畫 公司現有的生產力的狀態去作出制度來 設計當年度要推行的計畫 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資源要落實哪個部份呢? 小型的公司要放在招募上 30~40人的中型企業,大量的放在留才上面 70~100人的公司,要放在訓練上面(擔心員工有沒有進步) 依照組織的規模設計
26.人資應該要如何因應AI浪潮?那些工作會被取代 第五次工業革命,人資必須跟上 AI最重要的是幫我們做判斷,判斷的依據是BIG DATA 歸納出來的經驗法則,AI是幫助我們,是讓一個新人等於多活了好幾十年 AI進行初步的判斷,例如:面談能力 單純做HRM就容易被取代,做HRD的人就不會被取代 做人才發展需要大量的溝通,AI無法為公司量身訂做 因此HRD的人才就必須專精及專業 對人的判斷及sence還是高於AI
MBTI強調個人的性格 上司與下屬的合作 放在組織裡面與周圍的環境互動後的結果能不能好 招了一個人在那邊:不知道是受到打壓還是受到鼓舞 建議學習相關的運用 招募制度
員工的工作跟效率再更新 引入新的工具 1.一般工具:工作的思維 2.專業工具:專業技術的發展 3.資訊工具:數位化提升生產銷率 透過推動職能更新建立新制度、新專案 員工就不會倚老賣老、
如何做到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 畫組織目的(價值鏈概念) 1.分工是為了要合作 2.所有的工作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(產品及服務上進行加值) 3.每一個工作都可以合理的評估跟評價 怎麼避免同工不同酬 同工指的不是工作相同,而是產出相同(相同績效) 人的貢獻度是不一樣的 薪資設計 職能設計
22.員工永遠覺得老闆都是賺錢的,不願意回饋給員工 財務揭露可能會造成員工離職 目標管理(期初設定要賺多少錢) 績效管理 連帶獎酬的制度 員工要認知薪水要自己去爭取 員工是我們的資產 利潤分享
20.如何提升員工的成長 學習跟成長需要靠激勵 設定目標 人資成為職涯規畫師 職涯規畫地圖 派訓容易被員工誤解為是公司要他去的 職涯發展、訓練制度 轉移制度的設計
關注策識永續人才管理顧問,獲取最新的動態與資訊